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汪京元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媒体纪实——抽象画家汪京元40年风雨兼程(上)

2014-08-19 15:48:3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抽象画家汪京元接受《东莞时报》专访

  时间:2014年8月1日下午17时

  地点:东莞艺展中心

  文字:东莞时报记者胡烨

  图片:东莞时报首席记者陈帆

  栏目:悦读/品鉴

  人物名片:汪京元1959年生于湖北。199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本科,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码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三界空间抽象画派创始人、当代抽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汪京元确立三界空间作为抽象艺术的创作主题,对人的精神空间和宇宙空间的关联进行了转基因式的演绎。其三界空间抽象艺术是继美国抽象艺术大师德·库宁、波洛克之后,来自中国的抽象艺术大家。

汪京元在画展现场接受《东莞时报》记者专访

  8月1日,“空禅无象——汪京元三界空间抽象彩墨画展”在东莞艺展中心展出,三界空间抽象画派创始人、当代著名抽象画家汪京元在画展现场接受了《东莞时报》记者专访。访谈综述如下:

8月3日《东莞时报》悦读品鉴专栏刊出的专访文章

  隆重的墨色上铺排着一些看似凌乱的线条,几乎每个第一眼看到这些画的人脑海中都会挂满了问号,这是一场东莞少有的抽象画专场展览。

  中西方绘画技法的结合

  第一眼看到汪京元的抽象画,你很难将其描述出来,很难用一个具象物体进行类比。汪京元的画看上去很现代,色彩显得十分鲜亮,而在这些色彩之下,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墨色。这其中包含有汪京元的巧思,“用中国水墨来衬托其上的颇具现代性的亮色,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墨色文化的包容性”。

  这些抽象画乍看上去十分相似,但细究画面构成,其中水墨和色彩在宣纸上的渗透,用笔的意向疾徐可以说每一幅画都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汪京元告诉记者创作这些抽象画,运用了中国画的众多技巧,勾皴点染都可以在画作中找到。而创作抽象画中既运用了毛笔,又用到了西方油画的排笔。

  引导观众去思考

  抽象画本来就很难将其中的含义完全描述出来,但抽象画却又有这样的魅力,观众总是会忍不住去猜测画家想要通过画面来表达什么。“当观众看到画作,抽象画会引导他们去思考,他们会想要弄明白一幅画表达的是什么,这种情况下,画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画作的神秘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观众的关注,并从抽象绘画的创造性思维中得到启发。”汪京元说。

  汪京元的画展以“空禅无象”作为主题,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和灵魂高度。所谓“无象”就是超越微观具象而表现宏观抽象的“大象”,中国传统道学的境界就有“大象无形”之说。画作中的确很难看出什么具象的东西。在汪京元看来,他提供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当我们乘坐热气球到达一定高度,向下看去,只是一些杂色的房顶、绿色的植物和蓝色的海洋;当乘坐宇宙飞船离开大气层时,我们看到的宇宙可能只是各种行星的轨迹——即点和线。遥望银河系,偌大的宇宙空间就是一幅无中生有的抽象画。’这是物质空间的层面。

  而抽象艺术更多的是表现精神空间。汪京元以佛学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作为空间命题,期望通过以艺术的形式关注心灵的空间。“空禅”即是佛理中一种性空的表现,“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着相”。所谓不着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事物实体,凡是着相的人很难进入“禅”的最高境界。因此,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才是禅定。观空,即用实相般若去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观照的结果是五蕴皆空。空即是实相般若,一切法无自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虽然性空,但有假相。所以般若的空,不是先有后无的断灭空,也非彼有此无的物外空,而是既有而空,色既是空,空即是色,有空和不空的两面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便是般若。抽象画面没有具体形象,只有画家的心灵痕迹,所以,既是色,也是空。

  陌生的美感

  抽象画面让人感到陌生,因为画面上没有具体的形象,对应不上生活中的视觉经验。但捉摸不定的抽象线条和色块组织的画面又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即使观众不愿去心理层面解读一幅抽象画,画面的空间张力还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大多数人看来,抽象画通常是没有主题的。汪京元却尝试把思想性引入他的抽象艺术中来。他把自己的创作定义为“三界空间抽象艺术”,他的作品都以《欲界》《色界》《无色界》来命名。另一方面,他的画作又可以套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进行解读。他希望通过一种“无象”的作品,来达到“大象无形”的境界。

开创三界空间抽象画派震惊世界画坛

汪京元:抽象画里有千千结

记者 刘玉关

  而立之年专研书法和国画,一字万金,一画难求,却在声名日盛之时“隐居”咸宁20年,潜心于“悟道”,寄怀于“油画”,独创三界空间抽象油画新流派,震惊世界画坛。他便是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抽象艺术画家汪京元。

  9月30日,汪京元抽象油画艺术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正式开幕,展出其近年来创作的四十余幅精品之作,展期10天,赢得了中外众多艺术大家的赞赏。11月上旬,汪京元抽象油画艺术的衍生品丝巾被邀请参加第八届中国文博会,获得国内外参展者一致好评。

  20载苦练,一朝成名的汪京元表示,三界空间抽象油画笔下是天不老情难绝的演绎,是对人的精神空间和宇宙空间的关联进行了转基因式演绎,这是自然的释放,也是生命的绽放,更是艺术的怒放。

  而立之年广东办展

  汪京元1959年出生于湖北嘉鱼县,自幼酷爱书法和绘画。16岁高中毕业后,他便应国家号召加入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队伍,来到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中,汪京元并未放弃爱好,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投入了创作。树枝成笔,大地作纸,汪京元只要一有空闲便练习书法;生活成素材,激情为源泉,汪京元几年时间创作了几万张速写。

  参加工作后,汪京元喜欢四处游走创作,作品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得一等奖。有一次,当他游走至绍兴时,身上仅有几元钱而无法回家。惆怅时,汪京元在一个酒行内要了几两酒,独坐思量。这时,附近两村民看着他背着画板,便邀请他回村为村里人画人像,汪京元欣然答应。白天画像创作,夜间喝酒沉思,一晃过去了一个多月,汪京元不仅创作了几百张画作,还赚了几千元回家。

  1989年,汪京元入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校期间,汪京元不仅潜心学习,还参加了不少展览,其中他的草书作品被中国美院典藏。1993年,已经颇有成就的汪京元从自己创作的数百幅作品中,挑选了40多幅绘画和榜书作品,在广东中山举办了“山野的风”汪京元作品展,在业内外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其中两幅榜书作品更以万元价格被收藏家购藏。

  盛名之下隐居学习

  作品展期间,几本厚厚的留言簿上记载着众多名家、艺术理论家对汪京元作品的赞赏之词。展览在一片赞扬声中落幕,也开启了汪京元的作品的展览之旅:武汉、北京、美国、法国、韩国……所到之处,都是溢美之词。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无限风光’。相关领导都向我索字求画,且不少大城市单位邀请我过去发展……”这位“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婉言谢绝了所有邀请。如今回忆起来,汪京元依旧不后悔,“如果当时就被各种诱惑所牵引,或许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了”。

  名利满足了一个年轻画家所有的欲望,但内心似乎依然缺少些许什么,此时的汪京元决定把重心放在继续学习研究传统上,根要扎得更深一些,要从理论到实践上继续努力。

  上个世纪末期,声名日盛的汪京元下定决心“潜心悟道”。放弃升迁机会、谢绝社会应酬、拒绝商业活动……汪京元决心呆在温泉月亮湾过上“隐居”生活,除了教学上课之外,便潜心于传统绘画、西方文化的研究。

  《释迦牟尼的一生》,一本发黄的小册子,跟随汪京元走遍大江南北30年。“这本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小册子,一直放在贴身的口袋或包里,从未远离。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沉淀后,我突然豁然开朗起来,于是把人类的科研成果和宗教向往融为一体……”汪京元借用佛陀对三界空间划分所表述的物质与精神交织形成的因果关系所界定的灵魂高度作为空间概念;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开始了全新大胆的艺术创作突破里程……

  独创新流派

  潜心学习贯通中西文化之余,汪京元便打破常规尝试大胆创新油画,画室成了他的家:平均每天十余个小时,近十余年天天如此。累了,喝口茶;困了,喝口酒;饿了,喝口水……灵感来临之时,连续一二十个小时为画痴、为画狂、为画忘了食与眠。

  宗教玄学、弘一法师的三层楼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三我”之论、霍金的时间和空间形态学说、老子的《道德经》……汪京元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和中国文化的纵深,运用国际抽象油画艺术语言演绎出了三界空间的新画流派。

  每幅作品的诞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三四年不算长、钩画上万条线不算多、画层覆盖百余层不算多……狂放的笔触,艳丽的色彩,细密的线条,旋动的体块…一幅幅作品刺激着人的视觉神经,调动着人的情绪、情感。或让人畅快、让人神往,或让人缠绵、让人纠结。生命的喷发、精神的向往、灵魂的升腾……汪京元以高深修养、磊落情怀、美学思想和艺术震撼将改变中国沿袭日久的艺术思维定势,这样独特的画面文化,必将对国际抽象艺术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和活力。

  有人认为“抽象是没有主题意义,没有意境象征,没有逻辑推理,没有政治意义的。但汪京元的三界空间抽象画作,可以将作为抽象艺术的灵魂引导思想向精神空间辐射,可以让人从有限空间到无限空间的穿越。无论是政治的、宗教的、还是道德的意识形态,都可纳入抽象艺术家的思想库,并进行冶炼、化解,流淌出纯粹的精神符号。”

  宋诗人张先词云:“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我们相信这一情感词句,可以作为我们欣赏汪京元抽象画面的辅线。

  画作衍生品丝巾受追捧

  三界空间抽象画的开创,震惊了中外世界画坛。美国艺术评论家Lsong对汪京元的抽象艺术评价为:“汪京元的抽象艺术是继美国抽象艺术大师德·库宁、波洛克之后,来自中国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抽象艺术大家。”

  在北京、韩国等地办画展、画作被印制成邮票、成立当代抽象艺术研究中心……这两年,汪京元带着自己作品重新“出山”,并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吸引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50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今年,由当代抽象艺术研究中心精心推出作品衍生品,并受邀参加中国文博会,且又吸引了世界名模安娜为其代言。全新的面目、超群的品味、至纯的柔韵把人带向诗一般的境界、梦一样的飘然……丝巾一入市,同样吸引了不少时尚界宠儿的追捧。

  艺术如何更好了对接市场呢?对此汪京元表示,一个艺术家的市场价格,最终还是由其学术高度所决定。如果艺术家的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大可不必担心市场。他建议,艺术经营者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去分析艺术家,而艺术家也要站在一个世界的高度去创作。

《香城都市报》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艺术人生

——青年书画家汪京元其人其艺

石缝

  汪京元1959年生于楚地名镇——嘉鱼牌洲,家境贫寒的他从小便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课业专心致志,各科成绩优异。18岁高中毕业插队当知青,在下放农村的几年间,艰苦的劳动,磨练了他的意志。

  1978年他考入咸宁地区工交技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时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担任美术教师。教学之余,他深居简出,闭门书斋,潜心研究近百位中外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希望有一天也能当个画家。后来学校因教学的需要而开设书法课,并将教学任务交给了他。对他来说,在此以前的经历中书法只是一种爱好而已,如今要教学培养学生,自己的一点点浅显知识和手头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在职业良心和敬业精神的驱使下,他四处借资料,买字贴,系统自修书法艺术,以能尽快满足教学的需要。夏天,他挥汗如雨,忘情于临摹古人法帖,流连于笔情墨韵之中;冬天,则忍受寒冷浸袭筋骨酸痛之苦,笔耕不辍。尤至夜阑人静。他专心致志,濡笔于灯下,便进入了忘我之境。每习一帖,尽力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脾;每临一字,则从形到意无不认真揣摩。帖碑转换,旷日渐积,偶有挥之,所习诸家之形质,性情奔于腕下。长年累月痴迷于书法耕耘,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近年来,汪京元着力于个人风格的探索。坚信深入传统,变古出新,融会贯通,自成格局,才是学书之道。

  1983年,黄鹤楼落成典礼,他以其榜书“鹤”字送展,受到省书法界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初显身手,使他进一步充满了信心。自此以后的十几年间,他的大量书法作品刊登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全国性专业报刊,并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大展,又获全省、全国书法大展赛一等奖;还应邀参加日本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展》,多件作品被国内博物馆收藏。他的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书画家名人大典》等辞书中。由于其突出的成就,他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

  汪京元的作品十分讲究笔墨韵致而精于八法的驾驭。他纵笔而书,轻隽求挺而不失之野,爽然求秀而不失之媚。时而苍雄高古,时而和风细雨,时而电闪雷鸣。一任心迹尽情吐露,气息高远,自然天成。艺术即人性,如此线律交织的乐章,是他追求天人合一之化境的象征,也是他胸藏万卷的结果。

  汪京元以他多才多艺的良好素质,将他的书法通过锲刻竹材转换成了另一种艺术语式,他集众家刀法,匠心独运,创作出全新样式的艺术品,深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授陈振濂先生在看过汪京元的刻字后,欣然为其个展作序:“汪京元的书法是过硬的,因此出手搞刻字,必会不同凡响。又以过去从事绘画,又擅长工艺制作,众美集于一身,创作起来自然是左右逢源,应付裕如。”他把书法从宣纸移向竹刻,使其书风朝着简约、凝重、雄健、端庄、磅礡奔放的方向发展,格调高雅,气度非凡。可以说他的书法刻字真正抖落了长期淤积而成的模式上的厚厚尘土,象一缕山野的风,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业精于勤是一条千古不废的箴言,也是一切有志于事业并有成就者的必经之路,汪京元能有今日造化和艺术成果,也是借了勤奋之舟。

  早些年,他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艰苦,特别是经济上非常困难。一个月工资二十几元钱,购买书籍就要花掉一大半,剩下的钱不够生活,只得买上几斤辣酱下饭,餐餐如此,日日如此,致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而练书法的劲头却依然不减。他从东汉的《曹全碑》练到《张迁碑》,又从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练到北魏的《张猛龙碑》,对真、草、隶、篆临写不辍。在实践中能采集众长,厚积薄发,用宏取精,他认为勤奋可积于法,悟者才擅其变,静观万象于理,心悟精微于道。一个艺术家的风格形成是在吸收传统养份的基础上用时代气息相融合而形成的综合审美观的必然反映。所以他努力追寻的意境不同于莽莽雪原、粗犷雄浑的北国,而是江河奔流,山水竞秀的江南。力求以烟波浩淼、匡庐飞瀑,以竹海碧波、石崖劲松,以宽广胸襟、坦诚气爽之神韵,溶进翰墨之中。这种风格就是一种洗尽铅华的“山野之风”。

  这种清幽爽净之风来源于他对大自然的钟情与热爱。他曾先后游五岳、览桂林、旅呼伦贝尔大草原等名山大川,并寻根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艺术宝库,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汪京元经历十多个春秋的翰墨生涯中,涉猎文、史、哲、美(术)、书(法)、禅(学)。他花五年时间创作的“善”字便注入了禅学思想,实现了鲜明的审美深度。台湾一收藏家观后赞赏不已,决定邀请赴台办展。

  自古有一字千金之说,而一位澳门的收藏家竟以万金买下汪京元的榜书“鹰”字,创下国内青年书法家作品售价最高的记录。没过几天,《书法报》、《书法导报》以及《现代书画家报》等全国几家最有影响的书法艺术专业报纸均在一版显要位置从不同侧面对汪京元的个展作了全方位的推介,这种旋风效应在书法界是少有的现象。

  近些年来,改革之风吹拂神州大地,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别时期,一些文人墨客彷徨、困惑,似乎有被人遗忘的感觉而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一部份人纷纷弃艺从商,走了“老板”之路。而汪京元则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痴心,全身心投入到那不但来不了钱,反而还要花钱的艺术研究之中,自甘清贫。一个商业化的社会,离开了钱就寸步难行,艺术还有什么用?不能吃,又不能喝,别人都这么说。难道艺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都不要精神了么?他自己也非常困惑。

  怎么办?

  “艺术不是正餐后的薄荷糖”,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家这样说:“艺术可能成为一整座城市的命根子。”汪京元从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些字眼,他仿佛注入了兴奋剂。是的,艺术虽然难以成为人们的命根子,可它确实可以影响社会,使人类更文明,更能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尚且还倡导精神革命,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更能显示精神的价值。

  汪京元花了两年的时间创作了近百件书法刻字精品,期望办个个展,去检验艺术品的社会价值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他忘情伏案,不分昼夜,由于过度投入,他开始出现身体不适,呼吸非常困难,经医生检查,系胸部神经受到压迫所致。那段时间他十分灰心,他知道国外许多画家都是用功太勤而早逝,何况国内也有这种现象,如作曲家施光南,作家路遥等不是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吗?

  不能等死!可是作品有了,却没钱去办展览,又一次困惑纠缠着他。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只好找熟人赞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赞助的都表示了,可是全部加起来,仅仅只够作品装裱之用。于是只好向别人借钱,借来的钱还不够,须知办一个像样的艺术展览起码需要几万元。

  最后只一个办法:“下海”打工去。

  在广东中山打工的日子里,他几乎没有白天黑夜的区别,白天在一家四星级酒店里搞美术设计,晚上则到外面去“炒羹”,以能尽快筹集到展览的所需经费。

  这期间,他爱人给了他很大的支持。由于要将作品从温泉运到广东,那时,正值温泉发地震,整个温泉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爱人硬是冒着巨大的危险,运走了作品,这件事使汪京元充满了刻骨铭心的感激之情。

  1994年,汪京元书法刻字艺术展在广东中山举行。“独具风格的彩墨书法,难得一见的清新竹刻”,香港《文汇报》及时报导了这一消息。港澳的观众来了,台湾的观众来了,韩国和日本的观众也来了,德国的大鼻子们连呼“OK”,如此多的海内外观众云集展览会,同享艺术之乐。那作品中的几根线条,浓淡墨趣,刻字作品中的色泽与凸凹感,把这些不同肤色、不同语种的人联在了一起。

  有位澳门的收藏家看过展览后激动的对汪京元说:“您的作品有一种独创的精神体现,那笔划的造势、墨象的虚实、视觉的感受使人激动,难以割舍。我收藏的作品中有齐白石的画和吴昌硕的书法,而您这幅‘鹰’字是我珍藏的唯一一件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有位台湾的同行对汪京元说:“像您这么高档次的艺术展,要是在台湾展出会引起轰动。”

  展览期间汪京元接待了上千位来自海内外的观众,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多次光顾展览会,细细品味作品。当离展览还有最后一天,一位姓陈的香港观众再次来到一幅大字榜书“苍天”前对汪京元说:“我每次来总要多看看这件作品,它使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喜悦,你的展览就要结束了,我再也欣赏不到了。”依依不舍的情形使汪京元感觉到在“文化沙漠”之地,其实还有大片绿洲。同时炎黄子孙,同属华夏文化,真正好的艺术是一定能感染观众的。艺术家要走出象牙塔,将精神产品奉献在大众面前,其效应对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不可低估的。

  汪京元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不仅创作了为人们所称道的大量书法艺术作品,而且还培养了许多书法青少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墨香溢四海。

  从五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到花甲之年的离退休老干部,他都注入极大的热情,循循善诱,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取得非常可观的成绩。其中有多名小学生在全国性的书法竞赛中获金、银、铜牌奖。很多受业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军人、社会青年等入选全国大展和发表于各级报刊中,并有多人被吸收为省级书法协会会员。对于离退休老干部,他根据每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获得艺术上的突破。他曾受聘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咸宁地区老年分校、嘉鱼分校、蒲圻分校的书法教师。他的真知灼见和教学艺术受到老年同志的一致赞许。使这些老年同志找到了精神寄托,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精神价值。

  在人生的轨迹中,汪京元并没有特别幸运的地方,他的每一步都坚定地踏在艺术的沃土上。虽然历经千辛万苦,然而能陶醉在艺术的王国里自得其乐,这不正是他最幸运的地方么?

载《书画魂》2001年6月第1版河南美术出版社

山野清风拂面来

——汪京元书画展观后

久山一摩

  洋洋洒洒,飘飘荡荡,无论是长幅狂草,还是独体大草;又无论是墨梅写意,还是水墨山水,近70幅书画精品如清风拂面,令人顿生快意,为之一爽。这是汪京元书画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京元出生于簰洲湾,在长江边长大,清甜的江水滋养了他幼小的心灵,使他从小便有了艺术的慧心。成年后又逢机遇修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其书法得章祖安、陈振濂诸师亲授。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加之他异常刻苦勤学,使他在传统上打下了扎实功底。回到湖北后,他更加勤于墨海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瞬间,竟立根山林达10年之久。在与自然的体验中,感悟风、雨、雷、电的变幻莫测,时而和风细雨,时而电闪雷鸣……这一切都是自然本真的流露。京元从中偏爱的更是清幽的山风。因为它能唤醒沉睡的山林,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与活力。于是他力图将这样一种风溶进自己的书法之中,这就是他多年孜孜以求并潜心捕捉的感觉精灵——京元将他定位于“山野的风”。

  京元在1991年春夏之交,第一次将这种风刮向了广东。“山野的风·第一回——汪京元书法刻字展”在广东中山展出期间,引来了港、澳、台及内地的众多观众,并得到一致好评。时隔五载,京元书法更臻纯青。“山野的风·第二回”书画展中,其书法已化度为四种样式:行楷慢条斯理,如幽幽清风;隶书爽健,如磊落之风;大草迅疾如阵风;独体榜书如狂风。这系列书风构成了京元所追求的“山野”真味。

  艺术贵在创新,历史上一些真正有作为的艺术家无不以独具匠心的大胆创新而彪炳史册,京元正值盛年,又擅长绘画,雕刻诸艺并能彼此相互裨益,他虽深研过多种名碑名帖,却不满足于某一脉系之中,一切皆发乎心,出乎意,以自然流露为天成,相信他的“山野之风”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清纯,更为野逸。

载《美术报》1999年7月19日

野风无羁扑面来

——读汪京元书画展《山野的风》

柯于明

  《劲节临风》,《寒梅》,《出尘》,《隐隐仙岩》,《行云流水》……走近琳琅满目的60多幅书画精品,一股山野之风扑面而来,直教人心旌摇曳,禁不住一声喝彩:“快哉此风!”

  这是京元先生第二回集中展示自己的作品。第一回是在1994年夏天的广东中山。时隔五载,其书艺之纯青,画技之成熟,令人刮目相看。不过,两次展示仍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作者孜孜以求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京元先生把它定位于“山野的风”。

  “山野的风”,是一种自然清新,一种无拘无束,一种舒展洒脱,一种狂野奔放。京元的书画作品,正透出这样一股风致。草书自不必说,行云流水,笔走龙蛇,意气飞动;即是隶书,布局、间架与笔势,无不有意打破规整,创造一种险怪的效果。这种了无拘束、以拙为美正是作者追求的“山野”真味。京元的国画也是别具一格。单说用色。作者戴着“有色眼镜”,画面涂满了主观色彩。那组《梅系列》,一剪绿萼,一剪紫瓣,表现出作者对梅的独到理解;《劲节临风》中,那竹子不是翠绿,却是用的金黄。这种大胆狂想、恣意挥写也正是作者崇尚的“山野”真味。更值得称道的是,京元在追求书画二者的融合渗透、互补互助中把这种“山野”之昧推向了极致。其画作得力于深厚的书法基础,此次展出的5组国画便是明证。《秋韵》画竹,整个画面主体只用三笔垂直的浓墨构成,简练得如同一个“川”字书法;而他的十来幅“少字数书法”,创意大胆,运笔狂放:《望》字俨然是个手搭凉棚者,在翘首看云卷云舒;《想》字是一沉思的背影,一位东方的<思想者>。这些书法当画来读未尝不可。

  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作者心灵的外化。京元刮起的这股“山野的风”,风起于作者之心。这颗心空旷而丰满:因了空旷,所以能驰骋想象,激活智慧,灵气飞扬;因了丰满,所以能有根有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这种“空”与“满”是辩证的统一。庄子有个比喻,说是人心如同一间房子,杂物塞满了就变得黑暗了。京元摒弃了许多世俗杂念,除却了许多庸俗的烦恼,一颗心亮堂堂坦荡荡的。另一方面,京元十分注重充实自己的心灵,曾先后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等4所大学,师从过众多名家。好比一台电脑,内存的不断扩充提高了运行速度,博学兼容使他在创作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大大提升了艺术技能和品位。

  聪慧的领悟力,敏锐的理解力,加上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毅力,已使京元取得了可喜成功。其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在《中国书法》等50多家报刊发表,被多家纪念馆、博物馆收藏刊刻。衷心期待汪京元这股“山野的风”愈刮愈猛,愈刮愈远。

载《湖北经济报》1999年6月19日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汪京元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